德寿宫是我国南宋规制最高的建筑之一,所在地原属临安城望仙桥东甲第一区,凝结着南宋的风华雅韵,引人遐想。
有人要问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里最大的看点是什么?最珍贵的文物又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静静地躺在地下的土遗址。
可是,德寿宫存在的四十余年间前后经历了三期改建,遗址之间存在着相互叠压打破关系,这就使原本就不好看的遗址更加地晦涩难懂。
然而在这里,观众全然不会有看不懂的感觉。那么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是怎么做到的?
馆内展陈用数字化手段呈现时间轴,让人们看得明白、读得满意、想得通透。
走,一起来感受“德寿重华”的数字展示沉浸之旅。
01
即时穿越德寿宫前世今生
高宗营建德寿宫时期(1162—1166年,一期)
绍兴三十二年(1162)六月,宋高宗禅位后,新宫以“德寿”为名修建。宋孝宗即位后,高宗为太上皇,至淳熙十四年(1187)安乐而终,共在徳寿宫中生活了25年,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高寿皇帝。当时德寿宫被称为“北大内”,其恢宏的规模可与凤凰山下的皇宫“南大内”比肩。
孝宗扩建德寿宫后苑时期(1167—1188年,二期)
高宗生性喜爱湖山泉石、亭台楼榭,孝宗为表孝敬,曾将德寿宫一再扩建,其规模超过皇家后院,并时常陪同高宗游园观赏。
宋高宗去世,孝宗于淳熙十五年(1188)改建德寿宫康寿殿部分为慈福宫,后又将德寿宫主体改建为重华宫,“重华”有帝王功德相继,累世生平之喻。宋孝宗崩逝后,重华宫主体更名为慈福宫,吴太后迁居主殿,原慈福宫改为寿慈宫,孝宗皇后谢太后迁居。
开启“德寿重华”的穿越之旅
宋孝宗曾用“山光水色无尽时,千岩万壑藏云烟”描述南宋时期德寿宫的宏大景象。鼎盛时期,德寿宫内拥有建筑270余间,北苑“小西湖”划分为四大区域,布置春夏秋冬四季景观。
在中区遗址的设计动线上,三块巨型幕布将遗址北、东、西三面包围住,打造成一个沉浸式CAVE影像播放空间。
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跟着孝宗一起从皇城出发,经御街,到德寿宫,进入高宗寿庆经典场景,沉浸式地体验南宋临安城、皇城和德寿宫的宏大,进一步体验南宋时期高宗和孝宗父慈子孝的情感基调以及皇家礼仪。
观众可以在慈福宫及相关苑囿遗址区体验遗址的数字化生长,通过苑中天地、叠石理水/四季游园(茶阁)、水闸、匠作天成等数字化展项看到遗址的复原展示,比如说,叠石理水这一展项,就是在水渠和方池遗迹上做复原投影,展示遗址复原效果,用AR摄像头实时展现遗址本体,根据考古复原水闸、水渠、方池,三维呈现理水运行原理。这一系列数字化展项沉浸式地将“宋韵文化”再现,见物、见人、见生活,带观者体验一场穿越之旅。
中区和西区共设置了10个数字化“打卡点”,通过3D互动装置、动态长卷、数字投影、交互AR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多种方式,展示不同时期的德寿宫遗迹和皇家宫殿建筑园林风貌,让观众更好地读懂时间轴的演变。
02
即时感受800年前宋韵
中区的展示,着重展现德寿宫的兴衰演变、宋代建筑的精巧科学,而西区则偏重于体现宋代园林的精巧典雅,复现宋高宗的退休生活景象。
西区通过精心设置的特写、中景、远景三视角联动,形成视觉上纵深透视感,动态演绎高宗游园场景。观展者还能看到宋高宗在池边茶阁纳凉、海淘、点外卖、谈《诗经》等故事画面,更为深度地了解南宋的高度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
德寿宫有名的园林景观“小西湖”,通过三维复原技术进行了动态演绎——在西区遗址入口,一张巨幅投影长卷上,全景宋画风格演绎小西湖十个节气、一天的时光变化,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园林风光,使观众步移景异、身临其境地感受南宋园林之美和宋韵生活。
03
解锁展区隐藏版互动彩蛋
“1
解锁彩蛋——苑中天地
苑中天地—交互演示
(彩蛋在“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公众号可见)
“2
解锁彩蛋——水闸
水闸——交互演示
(彩蛋在“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公众号可见)
“3
解锁彩蛋——营造技艺
营造技艺—交互演示
(彩蛋在“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公众号可见)
看视频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忍不住伸手去点交互?欢迎去杭州预约入馆获得完整版体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