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基因”。全面推进四川非遗保护传承,讲好四川非遗故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天府文化的根与魂。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浸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大数据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于2019年与非遗邂逅结缘,从此坚持深耕非遗数字化行业,为四川非遗数字化破局开路。
第一期
建设四川非遗数字保护平台
助力非遗系统性保护
四川非遗数字保护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按照四川省文旅厅党组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非遗中心”)提出的建立“三中心”(全省非遗保护指导服务中心、数据资源中心、宣传推广中心)、“三基地”(示范性非遗保护基地、展示体验基地、项目孵化基地)的发展目标,由省非遗中心委托川投信产所属川投数科(全称:四川川投智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原全称: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建设的非遗数字保护综合平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非遗保护工作已进入系统性保护的新阶段。因此,非遗数字化工作也要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平台围绕非遗保护工作,整合专业文献、申报资料、影音资料、公布文件等数据资料,以服务器、数据库、防火墙和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作服务支撑,形成了集项目库、传承人库、活态传承库、展藏品库、舆情数据库等为一体的覆盖全省非遗资源的综合数据库,开发了项目管理、传承人管理、申报管理、可视化管理、藏品系统、观众服务、舆情系统、专项工作等功能模块,配合可视化展示系统,进一步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展示,力求为完善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制度、代表性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等系统性保护工作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支撑。
四川是非遗资源大省,拥有8000多处非遗资源点,非遗资源储备丰富、形式多样、地区分散,非遗档案资源的建设和治理,对非遗系统性保护事业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又因非遗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具有“活态流变”的特性,相较于传统图文记录,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非遗档案资料的采集、收集、整理工作中有着天然的优势。
平台依据非遗四级名录体系,将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管理科学化、标准化、流程化,通过对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资料和非遗普查成果的收(采)集工、梳理、分类、数字化加工和录入等工作,建成完整准确、可供检索查询的非遗数字资源库。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在省非遗中心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四川非遗数字化档案整理工作,现已完成国家级、省级代表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数字化档案整理。
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还将于近期参与编制《四川省非遗数字档案工作规范》,建立四川非遗数字档案目录体系,为全省非遗数字档案建设提供科学、规范和可操作的工作指引,全面推进四川非遗档案数字化建设,为四川非遗系统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