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基因”。 全面推进四川非遗保护传承,讲好四川非遗故事,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天府文化的根与魂。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发展引发的信息化浪潮浸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大数据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转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川投信产所属川投数科(全称:四川川投智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原全称:四川川大智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于2019年与非遗邂逅结缘,从此坚持深耕非遗数字化行业,为四川非遗数字化破局开路。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
数字技术激活非遗活态传播
非遗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遗来源于人民,由人民赓续相传,非遗保护的成果也应以更灵动的姿态走近人民,惠及人民,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生生不息的活力,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2021年5月25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提出,一方面要加强资源整合共享,推动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公共数字平台,推进非遗档案和数据资源的社会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广泛开展非遗展示展览活动,统筹建设利用好非遗馆,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如今信息技术突飞猛进,非遗资源经由数字技术处理转换为支持共享和再创作的数字形态,为非遗的展示、传播创造了无限可能。
四川省非遗大数据平台云上安家
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以四川非遗数字保护平台前期建设成果为基础,通过对非遗数字资源库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进一步形成可视化平台的数据展示系统,打造了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保存和展示四川非遗资源的大数据平台,为非遗保护工作做好数据支撑,推动非遗档案数据向公众开放。
四川省非遗大数据平台以可视化方式集中展示了四川非遗的图文影音资源、地域分布、多维度统计数据,包括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设施等基础数据,以及记录工程、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词典、非遗旅游、展览展示、舆情管理等重要非遗保护工作成果。
四川非遗数字保护平台还将与智游天府对接,实现四川非遗数据归集共享、非遗保护业务综合管理,建立健全非遗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智游天府”平台建设成为四川文旅大数据中心。对接完成后,用户进入智游天府G端手机端,即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浏览全省非遗资源交互展示分析。
数字展演,换种方式打开非遗
2022年7月9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四川省旅游宣传促进中心承办的“天府根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暨四川省黄河流域非遗展”在四川省非遗馆隆重开幕,四川省非遗大数据平台惊艳亮相,为洋溢传统文化艺术之美的非遗展厅增添一抹科技亮色,成为四川省非遗馆新晋打卡点。
本次展览还首次推出了《四川非遗词典》。《四川非遗词典》为我省非遗权威性工具书,所收词目主体是我省进入联合国、国家、省级(含扩展版)的内容,同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我省非遗保护重要事项和理论等相关内容词条,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为非遗教育传承提供教学参考,为非遗保护研究提供翔实资料,为广大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特别开发线上《四川非遗词典》,并与非遗展览深度结合,观众通过手机扫描展签上的二维码即可浏览对应词条,了解相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历史渊源、特征特点、价值用途、传承谱系、突出成就、代表作品等信息,更加体现了非遗展览的普及性、可看性和知识性。
大数据平台也相应配置了非遗词典模块,以翻页动效呈现数十项非遗代表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作品词条,为观众提供更生动有趣的观展体验。
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为四川省非遗馆开发的“四川非遗”微信小程序也同步上线,为观众提供线上预约、到馆导航、智能导览等服务。用户还可通过小程序浏览非遗展览手册、查看线上《非遗词典》、观看非遗影片、闲逛非遗精品电商,实现足不出户看遍四川非遗。
现代信息技术与非遗有机融合,是非遗活态传播的重要路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完善技术应用场景,才能激发不同受众的兴趣,让非遗走下云端,重回千家万户,真正“活起来”。川投数科(原简称:智胜集成)将继续提升技术水平,聚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环视扫描等数字技术在非遗展演领域的应用,打造非遗虚拟互动体验,为非遗活态传播插上数字之翼。